吉林万昌大米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“三变”
盛夏时节,走进坐落于吉林市的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,阡陌纵横,田畴整齐,翠绿的稻浪一眼望不到边,让人如同置身于大草原中。
近年来,吉林以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“万昌大米”为依托,建设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。这里成为观察吉林现代农业的一面镜子。
变高效:高标准农田成“标配”
在102国道边万昌镇的农田里,硬质塑料做成的组合式轨道田埂延伸向前,能走人,能运输,还能灌溉。
塑料田埂有何特点?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耿云久打开了话匣子:“以前土质田埂占地大,容易长杂草,整修费时费力,现在寿命更长。”
地块边上,不时能够看到小型气象站,实时监测着稻田小气候,每隔一段还有视频监控系统,24小时运转监控着稻田的生长状况。
吉林市万昌镇稻田景色
目前,万昌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4.1万亩,路相通、沟相连、渠成网……在这张标准的“棋盘”上,农业机械、灌溉系统各司其职,既能实现机械化、智能化运送秧苗、肥料,又能进行病虫害药物喷洒机械化作业,每亩能多实现300多元效益。
田间地头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,是一整套看不见的现代化种植生产体系。吉林市鼓励合作社、家庭农场流转土地,实行规模化生产;出台优质稻米质量标准、种植规范、加工工艺流程,让优质大米的优点明明白白落在纸面上;集中打造“粳稻贡米”等品牌,打破品牌小散乱的局面……简单粗放的模式被标准高效的种植模式取代。
价格的变化实实在在:市面上,普通大米三四元一斤,万昌大米十几元一斤不愁卖。
变精致:现代技术为种地带来更多可能
万昌成为农业新技术的“实验田”。这里建起水稻品种试验站,从1700多个品系中优选出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品种,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厂每年产出12万盘优质秧苗,飞机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8万亩,有效防治稻瘟病、纹枯病,几年间为各经营主体节约资金近1500万元。